&esp;&esp;所以,南北朝一直到唐末,佛道争锋儒家只能干看着,是有其内在原因的。
&esp;&esp;但儒家并没有真的固步自封,他们也一直在寻求突破。
&esp;&esp;隋朝王通就提出三教合一理论,只可惜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。
&esp;&esp;等到韩愈、柳宗元时期,儒家终于摸到了窍门,开始汲取佛道两家的精华,完善自己的思想。
&esp;&esp;到宋朝时期,张载张横渠提出了‘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’思想。
&esp;&esp;他的‘民胞物与’思想,让儒家拥有了自己的‘众生平等’。
&esp;&esp;佛教带给华夏的,还不只是这些。
&esp;&esp;比如,让思想更加简单易懂。
&esp;&esp;儒道皆诞生于贵族文化,是非常繁琐难懂的。
&esp;&esp;尤其是儒家,需要‘博雅’来熏陶、培养贵族气质和心性。
&esp;&esp;孔子提倡六艺的根本目的,也是为了‘博雅’。
&esp;&esp;然而,‘博雅’就注定了和穷人无缘。
&esp;&esp;只有脱离了生产的富人阶级,才有能力去‘博雅’。
&esp;&esp;佛教思想简单易懂,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,也能听得懂。
&esp;&esp;这对于学问传播,影响太大了。
&esp;&esp;它倒逼着儒道做出改变。
&esp;&esp;道家在这方面,反应也非常迅速,很快就有了简单易懂的道教思想。
&esp;&esp;五斗米教能大兴,就是得益于这种简化。
&esp;&esp;而儒家,直到二程时期才完成了这种简化。
&esp;&esp;二程摒弃了儒家以前追求的诗词歌赋、琴棋书画,开始追求直通本性。
&esp;&esp;那些诗词歌赋之类的通通不要,通过言传身教,直接掌握‘理’。
&esp;&esp;这种简化,为儒家的推广,扫平了最后一点障碍。
&esp;&esp;所以,儒家能在宋朝大兴,不只是因为皇家的支持。
&esp;&esp;还在于它自身的变革。
&esp;&esp;当然,佛教和华夏思想,是相互成就的。
&esp;&esp;在华夏吸收佛教精华的同时,佛教也同样被华夏优秀的思想逼迫着完善自己。
&esp;&esp;最终,与华夏思想完成融合的佛教,成为了大乘佛教,并延续至今。
&esp;&esp;而在其他地方传播的小乘佛教,发展的都不太好,甚至连佛国都被灭了。
&esp;&esp;所以,佛教东传,是一次互相成全。
&esp;&esp;言归正传。
&esp;&esp;正所谓后发优势,儒家转变的晚,反而成了一种优势。
&esp;&esp;它可以等佛道两家思想大成之后,将两家最精华的部分一并吸收,然后完成超越。
&esp;&esp;文章写到这里,陈景恪终于将话题扯到了大同世界上。
&esp;&esp;基于儒释道三家,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,我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思考。
&esp;&esp;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,供大家批判。
&esp;&esp;我了向先贤致敬,这种思想就被我命名为大同世界。
&esp;&esp;至此文章结束。
&esp;&esp;至于大同世界具体内容都有哪些,并没有说。
&esp;&esp;这篇文章只是介绍‘大同世界’的来源。
&esp;&esp;具体内容要等到书正式发表,大家自己去看。
&esp;&esp;当这篇文章发表之后,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。
&esp;&esp;从来没有人,如此系统性的阐述华夏思想的演变,更没有人能说的清楚,儒释道三家的关系。
&esp;&esp;即便是唯物学开山宗师方孝孺,也只是分析了诸子百家产生和消亡的原因。
&esp;&esp;没有能从宏观角度,来解释华夏文明的发展。
&esp;&esp;陈景恪是第一个这么做的。
&esp;&esp;但这篇文章,却也引起了儒家的普遍不满。
&esp;&esp;虽然陈景恪对儒家的表述,属于先抑后扬,总体是夸赞居多。
&esp;&esp;可你有什么资格非议我儒家学问?
&esp;&esp;而且,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,儒家就成为最大显学了。
好版主